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探析摘要: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反恩变革”的发展观、“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从50多年来发展观演变的逻辑轨迹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拓展、深化,实现了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人的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中轴目标。关键词:发展观;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007-02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和实践理性,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二战结束后,发展观经历了若干演变阶段。梳理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对于制定各种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发展观的基本意蕴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意义和要求的最本质的认识和体悟,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也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把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问题中居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还包括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在不同的时期,源于各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差异性,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不同。二、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它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发展作为一种最为迫切的实践问题,不仅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且也成为联合国国际事务的关注重点。二战结束后,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时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首要地是要解除贫困状态,增强综合国力,从而普遍把发展进程理解为走向工业化或技术化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将发展的评判标准归结为国内生产总值(GDP)。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观,以“GDP崇拜”作为其特征。“GDP崇拜”的实质,就在于把发展视为一种单纯经济现象,把现代化过程理解为物质财富增长的一维过程,就是独尊经济指数或唯效率主义的发展取向,反映了当时对于发展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极具历史局限性的理解。体现这种发展观的典型例子,可以在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规划中看到。这一规划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率应达到5%的目标。可见,这种发展观所强调的只是经济指数,而没有注意社会指数和其他方面的指数。经由这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加速,然而,却导致了诸多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甚至有的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甚至“负发展”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社会福利、就业保障、国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等与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发展领域,被当作所谓“经济增长的代价”而受到漠视、弱化和损害,正是这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逐步引发了人们对以往发展观的深刻反思。第二阶段是“经济增长+反思变革”的发展观。?正是基于对以“GDP崇拜”为特征的发展观的反思与检讨,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逐步放弃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在肯定经济增长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注意到发展中社会系统各种质的变化,认为发展不单纯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从而逐步将发展看作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