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节 因 形 求 义 寓 义 于 形 是 表 意 文 字 的 本 质 特 征 。 汉 字 的 最 初 构 形 与 它 原 本 要 记录 的 词 义 有 着 必 然 的 联 系 。 在 汉 字 的 使 用 中 , 人 们 习 惯 上 把 字 形 所 能反 映 的 、 又 能 从 文 献 用 例 中 得 到 证 实 的 某 一 义 项 称 为 字 的 本 义 , 把 这个 字 称 为 本 字 。 所 谓 因 形 求 义 , 就 是 凭 借 对 字 形 的 分 析 来 判 定 本 字 及其 本 义 。 这 是 传 统 训 诂 学 的 重 要 训 释 方 法 , 后 世 的 训 诂 学 家 把 它 与 声训 相 对 , 称 之 为 形 训 。 一 、 因 形 求 义 的 意 义 古 汉 字 的 原 始 构 形 , 往 往 是 上 古 人 们 的 社 会 生 产 和 社 会 生 活 以 至社 会 意 识 的 反 映 , 因 此 因 形 求 义 不 仅 对 研 究 古 汉 字 和 古 汉 语 极 为 重要 , 同 时 也 是 学 人 利 用 古 汉 字 来 研 究 上 古 历 史 和 文 化 的 重 要 途 径 。 这里 我 们 主 要 谈 谈 与 学 习 古 代 汉 语 关系 至 大的 几点: 1. 有 助于 准确地把 握住文 句中 某 个 字 的 含义 , 从 而得 以 深入、 具体、形 象地理解文 辞的 意 思 古 人 作文 每用 本 字 本 义 , 而这 些本 字 本 义 在 现代 汉 语 中 多数已根本 不 用 或很少使 用 了, 有 的 连字 词 书中 也 查不 到 确切的 解释 , 这 就 造成了阅读古 代 文 献 的 困难。 要 解决问题, 就 要 懂得 汉 字 的 构 形 规律,学 会 因 形 求 义 的 方 法 。 有 了这 个 基本 功, 问题往 往 可以 迎刃而解。 例如《尚书·酒诰》中 有 这 么一 句:“人 无于 水監, 当于 民監。”这 里 的監字 如果按现在 “监察”、 “监督”等意 思去解释 显然 不 通。 如果我们去考查一下监字在上古的构形,疑难则可以立即冰释。监字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均像一人睁目俯视器皿之形,是上古未有铜镜之前人们以水取影照面的生动写照。所以監的本义,是以水照影,即后民的所谓“照镜子”。在《尚书》这句话中,人与民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