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与道德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需要道德的理由;人与道德的关系;理解和把握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道德对人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为何需要道德;人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特征 、结构和功能;道德对人的作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需要道德的理由;人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特征 教学学时: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是否有道德 一切伦理学,都是对人性予以深刻考察的学科;一切道德,都是对人性定位的道德,因而所有伦理学家对道德的探索,都不可回避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都必须对人性和人的本质作出明确的回答,也许可以说,人性问题构成了伦理学探索的思维起点和道德建构的内在支撑点。 一、斯芬克斯之迷:人是什么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 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了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 “斯芬克斯之迷”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1、西方传统思想中对人的定义和人性观 古希腊时期关于人的看法有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的“人是一种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的“人是一种政治动物,是一种就其本质而言需要群居的动物”。中世纪神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是上帝的产物,人是带着罪恶来到世间,阿奎那说“人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与启蒙时期的近代人性观宣称人天生平等自由,强调人的理性。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人的非理性方面。 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人的定义与人性观 《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纵观我国人性观发展史,有孔子的性近论;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老子的性超善恶论;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李翱的性善情恶论,理学家的性二元论等。 二、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