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繩紋文化 (約8500年前~約2500年前) 距今1萬年前左右,洪積世的最後一次冰川期結束,地球上的氣溫日趨暖和,冰川融化引起海侵,溝通大陸的陸橋次第沈入海底,約8千500年前日本列島形成了。地質上的巨變,給日本文明的躍進帶來空前的契機:溫暖多雨的氣候使萬物復蘇,鬱鬱蔥蔥的照葉樹林覆蓋大地,果實和動物取之不盡;海浪的侵蝕造成複雜的海岸線,形成許多波平浪靜的優良漁場。 繩紋人在四面環海的孤島中,盡情享受自然界的慷慨恩賜,過著節奏緩慢的原始生活,竟然綿延近6千年之久!正因爲如此,繩紋文化具有雙面性:既有舉世瞻目的輝煌,又有滯後時代的失落。 日本列島上的繩紋人,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將石器文化發展到顛峰,他們創造出輝煌燦爛的粗陶藝術,尤其是那千姿百態的陶俑(土偶),令世界同一時期的所有遺存黯然失色。人們按照粗陶形式的變遷,將繩紋時代分爲5個階段: 早 期 前 期 中 期 後 期 晚 期 8500~8100 8100~5100 5100~4300 4300~3300 3300~2300 本章分成“新舊交替”、“貝塚與粗陶”、“服裝與飾物”、“陶俑與屈葬”4節,敍述繩紋人從獵人變爲漁民的過程中,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生了什麽變化,這種變化在生産工具、陶俑藝術、信仰與風俗中留下什麽印記。 第一節 新舊交融 1,繩紋人;2,弓箭與玉石器;3,從獵人到漁民 第二節 貝塚與粗陶 1,莫爾斯與大森貝塚;2,粗陶編年 第三節 服裝與飾物 1,編布與織布;2,繩紋人的服裝;3,裝飾品 第四節 陶俑與屈葬 1,從陶器到陶俑;2,繩紋“維納斯”;3,信仰與風俗 第二章 繩紋文化 (約8500年前—約2500年前) 第一節 新舊交融 1 ,繩紋人 在繩紋時代早期的遺存,已經出現一些新文化的兆候,如石鏃、粗陶、魚骨、木器等,創造這些文明的繩紋人,究竟屬於岩宿人的直接後代,還是渡海而來的大陸移民?學術界對此爭論不休,至今依然懸而未決。 從50年代開始,隨著岩宿遺址的發現,繩紋人與岩宿人的關係引起人們關注,但一般均持否定態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意見認爲:第4次冰川期結束之初,來自南太平洋諸島的移民,沿伊豆七島抵達本州,帶來撚絲紋粗陶技術。撚絲紋粗陶的出土遺存,大多集中在關東地區南部,靠近太平洋一側;這種技術向四周傳播,逐漸爲土著人掌握,於是派生出捺型紋粗陶。 “南方移民渡來說”,關鍵是要得到南太平洋諸島出土粗陶的印證,然而這一點目前還無法做到。有些學者將目光投向北方,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