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对产品或参数进行检测时,所得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示。 2 编制依据 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 评定步骤 3.1 概述:对受检测的产品或参数、检测原理及方法、检测用仪器设备、检测时的环境条件、本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使用作一简要的描述; 3.2 建立用于评定的数学模型; 3.3 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各不确定度分量(即数学模型中的各输入量)的来源; 3.4 分析、计算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自由度; 3.5 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其有效自由度; 3.6 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3.7 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 评定方法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是指被测量(被检测参数)Y 与各输入量Xi之间的函数关系,若被测量Y 的测量结果为y,输入量的估计值为x i,则数学模型为 nxxxfy,......,,21。 数学模型中应包括对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由影响的所有输入量,输入量一般有以下二种: ⑴ 当前直接测定的值。它们的值可得自单一观测、重复观测、依据经验信息的估计,并包含测量仪器读数修正值,以及对周围温度、大气压、湿度等影响的修正值。 ⑵ 外部来源引入的量。如已校准的测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由手册所得的参考数据。 4.2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确定 根据数学模型,列出对被测量有明显影响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如果所给出的测量结果是经过修正后的结果,注意应考虑由修正值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如果某一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小,则其分量可以忽略不计。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 ⑴ 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⑵ 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⑶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⑷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⑸ 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⑹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⑺ 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⑻ 引用的数据或其他参量的不确定度; ⑼ 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和假设; ⑽ 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上述不确定度的来源可能相关,在确定不确定度来源时应尽可能通过转换,使各来源互不相关。 4.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对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时,根据各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