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8种心理游戏

8种心理游戏_第1页
1/13
8种心理游戏_第2页
2/13
8种心理游戏_第3页
3/13
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暖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里,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 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惟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 — “迫害者” 、“拯救者” 与“牺牲者” ,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里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 例如在白雪公主的故事里,扮演迫害者角色的是巫婆,而自雪公主代表的是牺牲者的角色,至于白马王子、七个小矮人及森林里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则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又如在阿信的连续剧里,阿信扮演的是牺牲者的角色,她婆婆扮演的是迫害者的角色,而她先生扮演的则是拯救者的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如果到目前为止你仍然不清楚这三种角色的差别,我再举一例,你不妨试着去觉察、分辨一下,在下面故事中这三种角色是如何互换与轮替的——高中联考刚放榜,没有考上高中的女儿心情十分沮丧地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8种心理游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