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1 单片机控制红外通信接口电路图的设计 原理图的求证: 注:黑色字体为我的个人阐述,其他颜色字体为单片机手册节选文章。 如图(原图) 电路图中电阻 R6-R13 为多余的,其作用如下文: (这几个电阻是需要的!!起限流和保护单片机,LED 的作用,不能少,一般选择 220-510 欧姆,流过 LED 电流在 10-20 毫安为好) 2.4 发光二极管显示部分设计 有 8 个发光二极管与单片机的P1 口相连,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源正极相连,负极串联一个电阻与 Pl口相连,给 Pl口送低电平就得到不同的显示状态。 因为,电阻 R6-R13 没有参与光的发射和接收所以我认为它是多余的。去掉后节省出来P1.0-P1.7 的引脚,用作他用。(这不对的,如果你 LED 接到了 P1 口,P1 就不能做其它用了,如果作其它用的话,LED 指示就让你感觉莫名其妙了) 2.3 数码显示部分 在系统中,选用一个双七段数码管来显示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数码管采用 DPY 双位七段共阳数码管。高位的共阳极是 lO 脚,低位的共阳极是 5 脚。由单片机的P O 口控制数码管的阴极,P2.6,P2.7 口分别控制数码管的高位和低位,当 P2 口输出数位“0”时,相应的三极管导通。根据 PO 口输出不同数位,数码管显示不同的数字,当 P2 口输出数位“l”时,三极管截止,数码管不显示。 我不需要数码显示部分,而跟他相关的电子元件没有参与红外线的发射和接受,所以我认为直接去掉就行。(这个有会更好些,因为可以显示的东西会比 LED 显示效果更好。前提是你得写单片机程序,要是我在 LED 与它之间做取舍的话,我将保留它,舍掉 LED,不过编写程序会复杂些) 这样一来图中保留了,主要的红外线发射部分的电路图,没有因为删减部分而影响它的正常功能,却剩出了 16 个引脚。 红外线发射部分的运作原理如下: 2.1 发射部分设计 红外发送电路包括脉冲振荡器、三极管和红外发射管等部分。其中脉冲振荡器有NE555定时器、电阻和电容组成,用于产生 38 kHz 的脉冲序列作为载波信号,红外发射管 HG 选用 Vishay 公司生产的 TSAL6238,用来向外发射 950 nm 的红外光束。其发送的过程为:串行数据有单片机的串行输出端 TXD 送出并驱动三极管,数位“O”使三极管导通.通过有NE555 构成的多谐振荡电路调制成 38 kHz 的载波信号,并利用红外发射管以光脉冲的形式向外发送。数位“l”使三极管截止,红外发射管不发射红外光。NE555 构成的多谐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