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主板内存怎样搭配才合理!? 什么是前端总线?不是超频的方法之一,也不是用来超频的。 我们知道,电脑有许多配件,配件不同,速度也就不同。在286、386和早期的486 电脑里,CPU 的速度不是太高,和内存保持一样的速度。后来随着 CPU 速度的飞速提升,内存由于电气结构关系,无法象 CPU 那样提升很高的速度(就算现在内存达到 400、533,但跟 CPU的几个 G 的速度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于是造成了内存和CPU 之间出现了速度差异,这时就提出一个 CPU 的主频、倍频和外频的概念,外频顾名思义就是CPU 外部的频率,也就是内存的频率,CPU 以这个频率来与内存联系。CPU 的主频就是CPU 内部的实际运算速度,主频肯定是比外频高的,高一定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倍频。举个例子,你从电脑垃圾堆里拣到一个被抛弃的INTEL486CPU,上面印着 486DX/266。这个 486 的CPU 的主频是66MHZ,DX/2 代表是2 倍频的,于是算出 CPU 的外频是33MZ,也就是内存的工作频率,这同时也是前端总线FSB 的频率。因为 CPU 是通过前端总线来与内存发生联系的,所以内存的工作频率(或者说外频也行)就是前端总线的频率。刚才这个垃圾堆里的486CPU,前端总线的频率就是33MZ。这样的前端总线结构一直延续到 486 之后的奔腾(俗话说的586)、奔腾 2、奔腾 3,例如一颗奔 3933MHZ 的CPU,外频133,也就是说它的前端总线是133MHZ,内存工作频率也是133。到了奔腾 4 年代,内存和 CPU 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前端总线的概念也变得有些复杂。奔腾 4CPU 采用了 QuadPumped(4 倍并发)技术,该技术可以使系统总线在一个时钟周期内传送4 次数据,也就是传输效率是原来的4 倍,相当于用了4 条原来的前端总线来和内存发生联系。在外频仍然是133MHZ 的时候,前端总线的速度增加4 倍变成了133X4=533MHZ,当外频升到200MHZ,前端总线变成800MHZ,所以你会看到533 前端总线的P4 和800 前端总线的P4,就是这样来的。他们的实际外频只有133 和200,但由于人们保留了以前老的概念——前端总线就是外频,所以习惯了这样的叫法:533 外频的P4和800 外频的P4。其实还是叫 533 前端总线或 533FSB 的P4 比较合适。那内存的情况怎么样呢?外频不完全等于前端总线了,那外频还等于内存的频率吗?内存发展到了DDR,跟原来相比,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传送比原来多一倍的数据,DDR 就是DOUBLEDATARATE的缩写,意思就是双倍的数据传输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