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题报告谷城县石花镇街道中心小学一、选题缘由(一)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教育,儿童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告诉我们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我校位于谷城县石花镇老君台社区,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倍加呵护,有的学生易焦躁、任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在生活方面: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二、概念界定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课题中的培养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