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要点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冠心病主要形成原因为冠状动脉中斑块堆积,使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狭窄或堵塞,心脏无法有效接受血流灌注而引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致使心绞痛发生[1]。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抑制斑块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内径、抑制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收缩等,以提升血流心肌灌注能力,但若冠状动脉堵塞严重,出现大范围心肌缺血、不稳定心绞痛、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需尽早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冠脉介入治疗(PCI),包括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切割球囊成行术、冠脉内血栓抽吸等,可改善冠脉血流情况,改善心肌血流灌注能力。但冠脉介入术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开展针对性护理尤为关键。现就冠脉介入术后患者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如下:1 术后 24〜48h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PCI 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桡动脉痉挛等,其中最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可引发患者心前区突然性疼痛,甚至猝死[3]。因此在术后密切监测其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基本生命特征变化情况,以便尽早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在术后 2h 之内,根据患者情况,应将测量血压、脉搏、心率时间间隔缩短为 1 次/15min,后期可将测量时间间隔缩短为 1 次/2h,必要时需开展十二导联心电图进行扫描,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2 避免穿刺点出血在进行冠脉介入治疗中,需通过冠脉造影术确定冠脉堵塞位置及堵塞情况,术后应卧床休息 24〜48h,卧床休息中叮嘱患者穿刺肢体尽量避免过度弯曲,以避免血栓形成引发堵塞或使血栓脱落随血液游走,增加风险。术后根据患者情况,保留血管鞘 6〜12h;拔除血管鞘后按压穿刺部位 15〜20min 以保证穿刺点彻底止血;穿刺点无出血情况后,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以沙袋持续性压迫 6〜8h;严格禁止穿刺侧肢体活动,使其持续静止24h,避免穿刺点出血。3 抗凝护理在经冠脉介入治疗后,原有冠脉血管壁因医疗器械介入,血管内壁摩擦力增加,可增加冠状动脉斑块附着点,促使支架内形成新的血栓,引发冠状动脉堵塞,再次引发心肌缺血情况。为避免此种情况,术后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以进行常规抗凝治疗,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但在常规抗凝治疗后,患者可发生黏膜出血、血便、呕血等情况,使患者血压降低、意识改变等情况,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