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 随 笔 《朝暮课诵规范谱本》前言 一 缘起 “此方真教体,清静在声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人” ( 《楞严经》 ) 。娑婆世界,声尘国土,然世尊即在声尘说法。古之大德,称通音声为小悟。天下沙门,皆以音声为佛事。 但音声之所以成为修行法门,“贵在声文两得。若惟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惟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人” ( 慧皎《高僧传·经师篇》 ) 。可知“小悟”亦属不易。而且,由于课诵唱念之法,皆由师徒口口相传,无乐谱可依,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文”相同而“声”存异的现象。历代佛教界有识之士,莫不痛惜于此。唐道宣律师就曾感叹“地分郑卫,声亦参差”,“神州一境,声类既各不同”,并殷殷希望佛徒能做到“以声糅文”,达到“因声以从回向”的目的。当今寺院,窘况犹存。虽唱诵底本相同,但由于传承各异、方言有别,往往南腔北调,繁简、迟速、质文各随一方。以 至每有外来僧人挂单或外地居士随喜佛事唱诵,随板行腔颇有困难。随着佛教事业的发展,不少年青僧人及居士团体、个人在学习唱念时,深感缺少一个既如法、又当机,适合现代人视谱学唱的规范谱本。 1992 年初,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吴立民所长在“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统一佛教常用唱诵曲谱的问题,并建议将《佛教唱诵课程》列为汉语系佛学院特别是初级佛学院的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赵朴初会长也给予积极支持。在赵朴初会长的关心下,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选聘了十位对佛教音乐有研究的佛教界、音乐界人士组成了《汉传佛教仪规唱诵规范谱本》编辑委员会,并由佛教界、音乐界领袖人物赵朴初、吕骥等担任名誉顾问,由佛教界、音乐界若干著名人士担任顾问。 该编委会在 1992 年 5 月成立后,决定先编辑《朝暮课诵规范谱本》。之后,编委们首先分别对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等地区著名寺院的朝暮课诵进行了录音、记谱和调查研究,并向精通唱诵的长老宿德请教。经数月的工作,在集中并比较、研究了大量录音、 乐谱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佛教界的现状和诸多高僧大德的意见,决定以江浙一带通行的唱诵风格为基础,以近代丛林公认的江苏常州天宁寺的唱腔为底本,吸取其它各派唱腔之长,用现代世界通用的五线谱为正谱,并附简谱及佛教传统法器符号,编辑谱本交佛教界征求意见并试用。为此,编委会成员两下江南,谒普陀、拜九华,遍访沪、杭、苏、宁、浙、皖、闽等地的名僧古刹,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