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稻三维强化栽培高产栽培技术》项目 技 术 总 结 报 告 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技术。它最早是在1983年由马达加斯加的Henri de laulanie(劳拉尼)神父提出的。他在马达加斯加帮助农民改进水稻生产技术时,发现小苗移栽的水稻分蘖和产量能大幅度增加,后来进一步研究进行技术配套,提出了水稻强化栽培(SRI)的概念,很多农户采用强化栽培以后,产量成倍提高,一般由原来的150㎏左右提高到300~400㎏,有的达到了600~800㎏。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01年第4期《杂交水稻》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SRI的译文,把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介绍到中国,并开展多点试验。之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安徽、黑龙江等地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农技推广部门纷纷进行SRI的试验研究,取得不少令人振奋的试验结果。我县从2002年引进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水稻专家马均教授提倡的三围强化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连续三年、多点的开展了不同播期、移栽期(移栽苗龄)、不同大田整办方式(包括不同开厢规格)、不同种植密度及规格、不同肥水运筹方式的试验。形成了适应我县生态条件的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多项技术的创新。 一,有关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从2002年开始,我县连续三年开展了多项强化栽培相关配套技术研究的试验:1。开厢栽培与平作栽培;2.不同移栽苗龄试验;3。不同密度试— 2 — 验;4.大田生长期的不同水层管理方式的试验. 5.不同施肥方式的试验。试验为简单的同田对比试验。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取试验的信息,以便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除了田间和室内考种及收取小区实产外,还进行了田间分蘖动态调查,灌浆期功能叶消长动态的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开厢栽培的增产效果最明显,三年,多点试验结果的一致性最高。其次是不同施肥方式的试验。不同移栽龄试验中整田方式为开厢栽培的以 2~3叶的小苗产量最高,平田栽培的以 5~6叶的中苗移栽产量最高。密度试验中开厢小苗移栽的以 45㎝*45㎝的稀植产量最高,平田中苗移栽的以 30㎝*30㎝的相对密植产量最高。不同施肥方式的以底肥 50%,分蘖肥 20%,穗肥 30%产量最高。不同水层管理的试验:分蘖期厢面基本湿润厢面无水的与浅水管理的有一定的增产但增产幅度不大,增产效果不显著。但从分蘖动态看,分蘖起始期前者晚于后者,初期的分蘖数前者少于后者,但以后前者的分蘖速度明显快于后者,其最高分蘖数前者高于后者,最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