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获奖课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师: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听写生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吝啬、孱头、国粹(课件显示答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订正,其他同学互评。“羹”“吝”错的比较多。)师(点评):“羹”是会意字,由“羊”和“美”组成,意为美味的肉汤。“吝”字要注意写法。师:(检查第二个预习作业)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点评。)师:(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八个组所提出来的问题)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选取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有五个组的同学都对文章的开篇提出了质疑: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为什么不开门见山?请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第一段)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生: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生:“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这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小声表达观点)生:我的理解是为下文做铺垫。师: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生:先破后立。师:很好。(板书:破、立)师: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看着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段写了什么?(学生朗读第三段)师: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音色非常美,我们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师:第三段写了什么呢?生:还在写“送去”。师:我有个疑问,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请大家思考一下。(学生小声讨论)生:在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送去”。生:“送去主义”会使得我们的后代一无所有。师:这是从什么角度谈“送去主义”?生:后果。师:第三段是不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生:不是,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师:怎样“拿来”呢?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七段。(生集体朗诵)师:(师用课件继续展示学生的问题)在这里,同学们又有疑问了。陈纤叶同学提问说:为何要写到“大宅子”?大家思考一下。生:其实我觉得这里的“大宅子”指的是外国的文化。师:嗯。生:作者写道,如果是反对这个宅子的旧主人,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