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及出处0-1 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23 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7 岁(女)髫(tiao')年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8 岁童龀[che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9 岁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 9 岁。语出《礼记》。10 岁黄口10 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13岁1315岁15岁14岁“二七”之岁为“幼学之年。”12 岁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 12 岁就可以头带金钗(女)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豆蔻年华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舞勺之年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取二七一"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p 仆卡仆“笄”[jT],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及笄或笄匚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年故称。15(男)束发、成男子 15 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童、志学 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6 岁(女)碧玉年华女子 16 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18 岁(女)女子 18 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