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 长,珍 珠 里 面藏 。想尝 珍 珠 味,解带 剥 衣 裳 。” 预 设 :粽子 小朋友们真 聪明,一下 子就 将 谜底 揭 晓 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 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