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土壤 教学设计思想: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课文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和课上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埋垃圾的活动使学生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和理解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初步意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 2.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 要 构 成。 四 、科学、技 术 、社 会 、环境目标 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 难点: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 教学方法: 探究科学的主动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采土样工具、放大镜。 活动2:筛子、纱布、量筒、纸。 拓展:花盆、放大镜、塑料手套、生活垃圾。 课时建议: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我们知道地面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大家在什么地方见过土壤。 学生:草坪上。 学生:在学校外面的路上。 学生:我是在种菜的地里见过土壤。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观察土壤,学习关于土壤的 知识。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土壤 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今天我们去校外采集土壤,我把采集工具发给大家并提几点注意事项:①不要用小铲伤着自己和他人。②不要扬土,以防止土进到眼睛里。③不要扔石头,以免伤人。④不要用摸完土壤的手揉眼睛。⑤在使用放大镜时要谦让。⑥采集土壤回来要洗手。 教师分发采集工具,进入采集活动。 2.户外活动:采集土壤。 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一块还未开发的草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采集活动,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教师到各个小组予以指导。 注意: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