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章 压力加工 4.1 概 述 4.1.1 锻压的概念 锻压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锻压是锻造和冲压的总称,它们是属于压力加工的一部分。锻造又可分为自由锻和模锻两种方式。自由锻还可分为手工自由锻和机器自由锻两种。 用于锻压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塑性和较小的变形抗力。以便锻压时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致被破坏。在常用的金属材料中,锻造用的材料有低碳钢、中碳钢、低合金钢、纯金属以及具有良好塑性的铝、铜等有色金属,受力大或有特殊性能要求的重要合金钢零件;冲压多采用低碳钢等薄板材料。铸铁无论是在常温或加热状态下,其塑性都很差,不能锻压。 在生产中,不同成分的钢材应分别存放,以防用错。在锻压车间里,常用火花鉴别法来确定钢的大致成分。 锻造生产的工艺过程为:下料—加热—锻造—热处理—检验。 在锻造中、小型锻件时,常以经过轧制的圆钢或方钢为原材料,用锯床、剪床或其它切割方法将原材料切成一定长度,送至加热炉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锻锤或压力机上进行锻造。塑性好、尺寸小的锻件,锻后可堆放在干燥的地面冷却;塑性差、尺寸大的锻件、应在灰砂或一定温度的炉子中缓慢冷却,以防变形或裂纹。多数锻件锻后要进行退火或正火热处理,以消除锻件中的内应力和改善金属基体组织。热处理后的锻件,有的要进行清理,去除表面油垢及氧化皮,以便检查表面缺陷。锻件毛坯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机械加工。 冲压多以薄板金属材料为原材料,经下料冲压制成所需要的冲压件。冲压件具有强度高、刚性大,结构轻等优点。在汽车、拖拉机、航空、仪表以及日用品等工业的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1.2 锻造对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经过锻造加工后的金属材料,其内部原有的缺陷(如裂纹,疏松等)在锻造力的作用下可被压合,且形成细小晶粒。因此锻件组织致密、力学性能(尤其是抗拉强度和冲击韧度)比同类材料的铸件大大提高。机器上一些重要零件(特别是承受重载和冲击载荷)的毛坯,通常用锻造方法生产。使零件工作时的正应力与流线的方向一致,切应力的方向与流线方向垂直,如图 4-1所示。用圆棒料直接以车削方法制造螺栓时,头部和杆部的纤维不能连贯而被切断,头部承受切应力时与金属流线方向一致,故质量不高。而采用锻造中的局部镦粗法制造螺栓时,其纤维未被切断,具有较好的纤维方向,故质量较高。 有些零件,为保证纤维方向和受力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