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达仁初级中学 黄小霞 一、教材依据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设计理念是按照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包括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队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以及黄河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本节课既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但是这一届学生又是比较特殊的,基础较差学生生较多。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读图说出黄河的长度、发源地、流经的省区、注入的海洋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 )掌握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2 )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河的奉献与危害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黄河的忧患及治理。 五、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 七、学法指导 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本;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勤做笔记,读懂地图等。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本节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复习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四大文明古国流域图,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都与河流有关。那么,请问我们古中国文明的发祥与哪条河流有关?(黄河)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要了解黄河,必须先了解黄河概况。 讲授新课: (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