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肾病专科常用方剂 1、【名 称】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组 成】干地黄 24 克, 山药 12 克,山茱萸 12 克,茯苓 9 克,泽泻 9 克,丹皮 9 克,桂枝 3 克,炮附子 3 克。 【功 用】补肾助阳。 【主 治】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夜尿增多,阳痿早泄,舌质淡胖,尺脉沉细;以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泄泻日久等。 【用 法】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 论】君药附子、桂枝,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诸药之首;桂枝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臣药地黄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佐药泽泻、茯苓、丹皮,君臣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2、【名 称】右归丸 【组 成】大怀熟地 250 克 山药 120 克山茱萸 90 克枸杞 120 克鹿角胶 120 克菟丝子 120克(制) 杜仲 120 克当归 90 克(便溏勿用) 肉桂 60 克(可渐加至 120 克) 制附子 60克(可渐加至 150~160 克) 【功 用】温补肾阳。 【主 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 【用 法】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 论】 本方系从《金匮要略》肾气丸加减衍化而来,所治之证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火不生土所致。方中除用桂、附外,还增入鹿角胶、菟丝子、杜仲,以加强温阳补肾之功;又加当归、枸杞子,配合熟地、山药、山茱萸以增益滋阴养血之效。"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意。 3、【名 称】参苓白术散 【组 成】莲子肉5 0 克,薏苡仁5 0 克,砂仁5 0 克,桔梗5 0 克,白扁豆7 5 克,白茯苓1 0 0克,人参1 0 0 克,炙甘草1 0 0 克,白术1 0 0 克,山药1 0 0 克。 【功 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 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用 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 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