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学大纲总学时:30 理论 24 实验实习 6 课程学分:1课程面向专业:蚕学本科专业、农学本专科I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II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水、热、气、肥耕作等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土壤粘土矿物类型与电荷、离子交换、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水、肥、气、热等性质的动态变化关系。二、能力、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分析、野外观察等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土壤养分等到方面的技术,初步掌握野外认土和剖面观察方法,并将所分析观察结果与生产问题进行综合解释,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III 选用教材的基本依据虽然已有面向 21 世纪的《土壤肥料学》统编教材,一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吴礼树主编;还有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陆欣主编的教材。但由于我国南方、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为结合实际,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如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采用陆欣主编的,面向 21 世纪的《土壤肥料学》教材;南京农业大学使用的是《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采用的是谢德体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的《土壤肥料学》,湖南农业大学、贵州农业大学以及广西大学也有采用此教材。IV课程讲授大纲(24 学时,1 学分)绪论(2 学时)教学目的:1、明确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了解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土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5、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演变(4 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2、明确土壤形成的基本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母质与母岩的相关性,土壤形成的基本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课堂讲授:1、土壤母质的形成;2、土壤的形成。第二章土壤的物质组成(6 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2、明确各类物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的物质组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