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学,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最早书法的代表。 2 . 商代的金文与甲骨文同样具有书法意义。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在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商,周时期,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利象征,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后人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青铜器又称彝器,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3 . 可以把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概括为: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镈 ——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新郪虎符——泰山刻石。 4 . 什么是隶变?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隶变者,篆之捷也。”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法,破坏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法,并在变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时,早期隶书(古隶)便形成了。我们把这种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之为“隶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走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5 . 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楷书方面:王羲之在卫夫人和王 的基础上对钟繇楷书进行了变革,将其结体易扁为方,横画改平势为斜势,其晚年所书的《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更可以看到其楷书对于前代的改造,结字更加紧凑,变化更生动,经过王羲之的变革,楷书完全“楷化”,脱去钟氏楷书中的隶书遗意。王羲之在楷书技法完善的基础上,表达了情感和意境。王羲之的楷书由技入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草书方面: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羲之早期的草书从张芝入手,多有吸收,并自称可以与张雁行。王羲之作品如《寒切帖》《冬至帖》《八日帖》《多日帖》《浮想清和帖》,在今草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式,转折多用翻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妍美并存。另一路作品如《初月帖》《上虞帖》《远宦帖》等,结体开和自由,牵丝连贯,俯仰相应,不少字连成一组,笔画流畅,有强烈的节奏感,突破了篆隶和章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