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 第一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 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 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 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 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 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 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2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 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 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审美标准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 孔子论“兴观群怨” 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也可看出诗人及诵诗人之志。群,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怨,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表示一种否定性的情感, 意义:1 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统一起来。 2 强调诗人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