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格作文,打通中学作文教学“隐秘通道”的武器 一般说来,写作能力虽然有天分,但不是天生的,是伴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智慧的成长积累而成的。我们也知道,许多作家和文学天才写作能力不是在中学课堂里教授出来的,而是在课下大量的阅读写作实践之中形成的,这是写作的一个规律。写作存在着天然濡养和后天催生两种途径,而先天阅读濡养的经验会对研究中学写作课堂、后天催生写作能力提供宝贵经验。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存在着一条“合理利用生活化或书面化材料,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储备以及语言积淀生成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主线。我隐约地感到,写作中,这条主线埋藏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存在于那些优秀的语言作品中,或者还存在于我们已经总结积累的所谓的语文知识中。 我们当然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比喻:语文教学是一趟载满学生的列车,终点站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一张高考语文试卷。老师就是乘务员,我们做教师的,每一个站点都将许多食物带上车,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买食物。学生在吞吃这些食物,他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地发育生长。也许学生也不知道哪些食物对自己有作用,而可以断定的是,食物的品性、营养成分和学生的成长发育之间一定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找到这种联系,就会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食物,并且用最适合他们成长的方法喂给他们,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和写作不同。在阅读中,面对同一篇文章,即使有多元解读,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丰富多彩,还必须有“哈姆雷特”这个框框。而写作,一个题目,一个范围或话题、材料,可以通过千千万万条思路指向学生千差万别的思维和千奇百怪的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阅读教材虽然变化但尚且能够定型而写作课至今还无法形成相对“统一”的教材的原因。写作心理更加复杂,写作思绪更加飘忽不定,因而,这条“写作通道”更隐秘。所谓写作的“隐秘通道”是指从写作冲动开始到写作成品出现有一条独特的路线,它引导写作者遵循写作规律进行写作实践。“通道”的起点是激发写作者心灵中的情感哲思,形成写作动力的“触发点”,这个触发点可以是外界的生活图景、影视作品,也可以是现成的语言作品(文章)。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写作刚开始,外在材料不能原封不动地加进文章中,这些材料不具有生成文章的能力,他们只是游离于人的书面语言之外的事件和情感哲理的毛坯,要想成为光芒四射的艺术瑰宝还需要按照审美标准进行打磨。这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