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笔记总结是怎么样的?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利用了近 2 周的时间解读一本书,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可见万维钢老师对这本书的重视,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同时引用了很多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辅助说明这本书里的内容。也可以看出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最值得开心的是在听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以前读的书的知识点,这种连接非常美妙。首先介绍一下作者,作者罗伯特-莱特是一名进化心理学学者和科学作家。作者所学的佛学是大乘佛法的“内观派”(Vipassana)。内观派强调通过向内观察了解内心世界,获得真知。这个门派特别有科学精神。第一节:现代视角下的“烦恼”与“苦”佛学中提到的“苦”大多数被解读称为“过于执着”,但这样的解读也不能说全对,当人对某件事或某样东西过于执着却是是苦,苦是想要而不得。但这么解释苦,就不能解释苦与坚持之间的不同。坚持不一定是苦。西游记,唐僧走了十万八千里的路取得真经,难道这样不算是过于执着么,但很明显佛教是推崇唐僧取经的。所以单纯说苦是过于执着,则不全面。通过科学家的考证,佛经最开始是用巴利语写成的,在巴利语中的苦翻译过来最接近的词应该是“不满足”。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满足中,我们的不满足才是真正的苦。只有真正定义了苦,才知道怎么脱离苦。通过后面的学习我知道,佛学并不是教我们成为一颗蔬菜,完全没有欲望的人,自然不会不满足,但完全没有欲望可能么?或者说,人可以通过努力消除欲望么?我一直不相信消除欲望的说法。小时候,看到小朋友手里有好吃的,我自然也想尝尝,我小时候还好面子,不肯说,这就是苦。怎么才能不馋呢,我吃过了,知道是什么味道,甚至我想买随时就可以买,自然就消除了这个想要而不得的苦。所以,我个人的经验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把羡慕别人的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自然也就消除了一部分的苦。但生活里的苦也并不是都能解决的,有些事,我暂时能力就是达不到,我们还是要学习如何脱离苦。进化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活动受基因支配,人不过是基因的载体。不仅仅是人,人是千万物种当中的一个,在进化过程中,基因一直保持这条铁律发展到现在,所有的生物都是为传播基因为第一要素。基因为了刺激让人传播基因,则在进化过程中加入了奖励机制,让人在传播基因过程中产生了“爽”的感觉。但这种爽的感觉却不是持续的,是短暂的。想要更多获得爽的感觉,则需要重复传播基因的过程。有利传播基因就给予正面奖励,不利于传播就产生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