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济前途和税费改革的一点思考中国的三农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上的重大问题,中国有9亿农业人口,如何解决好9亿农民的衣食住行,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对于中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最主要的也最为有效的办法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从根本上来解决三农问题,让9亿多的农民真正的富起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话题由来已久,现行的主要的方式有:农业产业化,其主要是通过正面的途径来提高农民的收入。进行农村的税费改革,其主要是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的方式来从侧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通过这两种主要方式,使得很多的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也使得不少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但是随着农村的变化发展,我认为这两种办法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一、就农业农业产业化而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纯收入的剧减,其结果是9亿农民无钱消费,支撑不起国家拉动内需的需要。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从1982年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相关政策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少50年不变”,这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延续到2034年。但是随着农村人口的急剧膨胀,农村人口以家庭为单位所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这种减少的现状或是趋势仍然在加剧。这可以从咸宁的初步调查数据看出个大概:1997~2002年,我市乡村劳动力由187.36万人增加到200.94万人,年均以1.4%的速度递增,与此对应,农民家庭所拥有的耕地、每个劳动力占有耕地都在逐渐减少。农民家庭拥有耕地由1997年的4.14亩减少到2002年的3.89亩,每个劳动力占有耕地也由1997年的1.99亩下降到2002年的1.81亩。来自“湖北农调信息网XX市农调队”。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长期内对农产品或是对农产品的加工产品的无限需求从而对直接的农产品或是对农产品的加工产品的原料的第1页共4页无限需求与由于单位家庭所占土地的减少从而对农产品或是农产品的原料的有限供给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而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想要将农民的收入提高一个档次,其空间是很有限的,至少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50年内是有限的。二、就税费改革而言1、以前农村税费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税轻费重,费大于税。农民向国家和集体缴纳税费包括农村的各种税收,如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等,也包括按照土地承包合同缴纳的“三提五统”费。“三提”指向村缴纳的三项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统”指向乡缴纳的五项统筹,包括乡镇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道路等。此外,还包括在土地承包合同以外负担的各种摊派、集资以及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等。从2000年起,中央决定首先在XX省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按照中央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是“减轻、规范、稳定”。“减轻”即通过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规范”即要加快形成农村规范的税费政策和征收办法;“稳定”即新的农村税费政策、征收办法及农民的实际负担水平要保持稳定。农民形象地将税费改革称为“一道税、一口清”。从农村税费改革在安徽全省的试点来看,起到了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方式,有效地遏制农村“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据XX省统计,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水平减轻了四分之一。农村的税费改革虽然对减轻农民身上的负担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制度治标不治本,减少税对农民是杯水车薪,并未对农村经济产生活力。如XX县区税改后农业税1210万元,特产税3964.1万元,对农户来说,农业税仅是小头,而特产税按亩产值计算仍是农户纳税的大头。石泉村税改前,农业税、乡、村统筹人均57元,全村应交5万元,税改后,按耕地面积计算,农业税3.2万元,减少1.8万元,人均减少21元;特产税税改前亩158元,全村11万元,税改后亩120元,全村纳10.8万元。税改前全村共纳16万元,税改后全村纳14万元,减2万元,人均减少只是农业税的21元。据对大沟村52户调查,贫困户33户,占70%,共欠外债60多万元,其中23户特困户欠外债第2页共4页47万元。全村23户凑合着生活,从1998年后,果品一路下滑,效益不断下降,农户无钱就借就贷,贷款还不起就清息转贷。如:村民张振发累计欠外债6万多元,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