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业化经验交流农业是“三农”的首要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XX]1号文件精神,立足当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掀起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潮。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部分,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探索我市农业快速发展的捷径。如何破解我市农业长期得不到强势发展的难题。如何使农民增加收入,生活宽裕。如何使千千万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走进城镇,融入城市。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市在年初召开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动员会上,赖德荣书记提出了凝结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智慧结晶的“六靠”工作思路,为我们探索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方向。“六靠”思路的核心战略在于推进工业化,而工业化的过程也包括了农业工业化。因此,工业化要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一、准确把握我市当前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在广西经济格局中,经历了“辉煌—停滞—爬坡”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1978-1992年是我市农业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广大农村,以土地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业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传统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等到了快速发展。1992年我市三产的比重为:45.5:27.5:27.0。农业是我市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高速增长,财政连年上新台阶,农民收入增长快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万元户,贵港和玉林成为了广西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代名词。但是人多地少、农业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信息封闭等弊端开始出现。第1页共11页1993-2001年我市农业发展的相对停滞期。尽管农业还在继续发展,但耕地开发已基本达到极限,农业结构调整提上了重要日程。为此我市提出了“粮、果、鱼、牧、林全面发展”的战略,启动了“再造一个山上贵港”工程,仅三区当时就利用荒山种了龙眼100多万亩,并初步形成了以桥圩镇羽绒集散交易、八塘镇蘑菇生产、石卡镇甘蔗、覃塘镇莲藕和茶叶、丹竹镇烟叶、金田镇淮山等主要形态的农产品基地,以贵糖集团、甘化公司、桂平糖厂、平南糖厂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非粮食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发展的势头不够强劲,产业与市场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对接,市场化服务体系没有建立,政府行政性计划和盲目性指导色彩浓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缺乏必要的市场性引导,卖粮难、卖菜难、卖果难现象不断发生。农民增产不增收,怨声载道。这个时期,以建材、化工等体系的工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快发展。2001年三产的比重为:38.8:23.2:38.0。这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转移,绝大部分青年劳动力涌向广东,一部分有原始积累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经商或定居,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与农业性收入基本持平。2002年-现在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爬坡期。在这一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推进,农业经济继续发展,新增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新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基地;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超过农业生产性收入。根据最近的调查统计,截止20XX年6月底,全市有农业产业企业89家,其中市级以上的23家;农业产业基地112万亩,其中规模化(连片1000亩以上)基地23个;农业园区10个,其中自治区级现代化园区的1个,;畜牧、水产、禽类养殖基地6个。农业工业化企业带动和辐射农户61万多户,农民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得收益达5.16亿元以上。20XX年三产业的比重为:27.2:36.1:第2页共11页36.7。但整体来说,这阶段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仍处于爬坡阶段,农业工业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等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农业工业还没有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同时,农业服务行业开始全面市场化,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逐步上升,农业发展成本加大。二、当前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