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的水价改革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农业末级渠系水价改革。通过实施农业末级渠系水价改革要确立用水户在末级渠系建设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对工程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从而使末级渠系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使用水者、受益者与管理单位成为利益共同体,改善现在用水者只管用,不关心管理,或被动参与管理的状况。从而促进用水户对末级渠系的管理,提高末级渠系的供水能力和用水户缴纳水费的积极性,使协会有充足的资金来改善末级渠系的现状,使灌区的整体灌溉效益获得提高,保证灌区良性运行。末级渠系水价改革的内容及终端水价的形成末级渠系水价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规范用水户协会建设,使之正常运行发挥出积极作用,并对末级渠系进行节水改造,在此基础上是建立终端水价制度。其中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和实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基础,建立终端水价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是核心和关键。水价改革在本质上就是由过去单一地由灌区管理机构监管的形式改变为由灌区管理单位和用水户协会分级管理的模式,强化用水户自主管理,渠首工程和骨干工程由灌区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和维护,末级渠系由用水户协会管理。同时改革农业水价形成和水费计收机制,以用水组为单位征收水费,用水户在开灌前按计划分配的水量将全年水费预交至本用水组,由用水组交到协会,全年灌溉结束后按实际发生的水量结算,多退少补,最后由用水户协会按规定比例提留管理经费后统一交至灌区管理机构,达到保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性运行、减轻农民负担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效果。用水户协会是由用水农户自愿组成的组织。目前用水户协会普遍存在着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缺乏运行经费等问题,协会的积极作用得不到发挥。实行末级渠系改革要首先对用水户协会进行规范化建设,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帮助协会建设办公及培训场所,协会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包括对协会工作人员和协会农民进行培训,以及充分利用协会的优势条件和自有资产进第1页共3页行合法经营获得收入,来改善经费不足的局面。在实施用水户协会规范化建设时应优先选择基础比较好的协会进行示范。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建斗门、农门、量水设施、农道桥及田间桥涵等渠系建筑物,并对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灌排渠系较为完善、农民投工投劳积极性较高的区域做为典型区,典型区面积不宜过大,在3至5万亩左右,在典型区实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后,把典型区做为水价测算的依据,进行终端水价测算,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测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终端水价测算是末级渠系水价改革的核心环节,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终端水价包括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末级渠系水价:1)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用灌区供水总成本除以总供水量计算,其中供水成本主要由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其它直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大修及日常维护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构成。水利工程水价=灌区供水总成本灌区总供水量2)末级渠系水价:用末级渠系供水成本除以供水量计算,其中成本费用包括管理费用、供配水人员工资补贴、末级渠系维修养护费用等项目。末级渠系水价=末级渠系供水成本末级渠系供水量3)终端水价:在核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与末级渠系水价后测算出终端水价,即水利工程供水费收入与末级水价水费收入除以终端水量。3在实行末级渠系水价改革前还要测算农民水费承受能力(见表1)。在当地抽取30—50户高、中、低产水稻种植户进行调查,按现行水价标准对农民水费承受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测算出当地农民承受能力。近二年当地每亩水田总投入为600元,总收入为1485元(平均亩产550kg,水稻收购均价为2.70元/kg),纯收入为885元,按现行水价每亩水费为34元。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水费占农民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增加,农民对水价所持的态度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对农业供水所做出的反映也有所不同。当水费占到农业投入的15%到18%和产出的10.2%到12.2%时,农民普遍认为水价合理或者基本合理,表示可以接受、愿意交纳,说明水费没有超出农民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调查中还发现,农民对水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