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的实践与思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最近,XX省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巴中以农业为主的贫困丘陵山区,怎样进行现代农业建设。怎样发展农机化事业。围绕这一课题对巴州区恩阳镇新寺村进行了专题调查,以此探索我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路子。一、调查情况及结论(一)该村人口情况全村6个社,402户16*人,劳动力882人,其中外出务工553人,占劳动力的62.6%,整家外出务工84户,占20.8%,没有外出务工的75户,占18.6%,主要是就近经商人员和村、社干部。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家务农的绝大部分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50岁以下的青壮年一般都外出务工。村民形象地说:“现在农村抬石头,太难奏起一副八人抬的索杠”。这种人口外流,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和乡土精英的外流,虽是减少了农民人口数量,缓解了“三农”当中的一些问题,但势必对农村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人才缺失危机。(二)农机拥有情况全村拥有各类农机具467台350瓩,其中柴油机42台,水泵25台,小型潜水泵215台,控灌面积380亩,占耕地面积25%,拖拉机1台,微耕机2台,以农机收入为主的农户共有8户人,其它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84台。从农业机械的拥有和作业情况来看,农机的小型化趋势明显,全村农机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中的提水、脱粒、农副产品加工等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耕地机械化作业开始起步。特别是这两年巴州区先后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和农机装备项目,对微耕机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仅2006年巴州区就新增微耕机394台。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投资购买机具的主要目的是出于方便自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投资购置的是小型提灌机具和农副产品初级加工机具,而对一些能显著改善生产条件的耕、收、种等新机具购买较少。(三)土地流转情况该村有土地面积1515亩,其中:田第1页共6页909亩,地606亩,耕牛64头,其中能耕牛28头,能耕面积306亩,能耕牛每头负担10.9亩。通过核实调查,撂荒1*亩,占7%,承包他人耕种的250亩,占16.5%,主要是无偿送给邻居好友或直系亲戚耕种,送不出去就直接撂荒不管,土地撂荒面积每年呈上升趋势。土地流转在农村是一种自发行为,既缺乏相关法规政策配套支持,村民之间又缺乏条约协议来约束转让行为。如何规范,怎样引导才能使土地有序流转,使土地向种粮能手和农业专业户集中,以扩大他们的经营规模,从而提高经营效益,始终是应该关注的问题。造成撂荒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无能力耕种;二是以传统的手工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差,种田不划算。我们与村社干部一道,对种水稻进行成本核算,以人工耕作、请人种地为依据:每亩水稻成本675元,其中:①请人耕地120元(含生活费10元);②抽水50元;③肥料80元;④种子35元;⑤农药20元;⑥栽秧150元(含生活30元);⑦育秧20元;打谷子200元(含生活50元),还不算田间管理的过程。如每亩按产量1100斤,以国家保护收购价计算,每亩总收入为770元,纯收入每亩只有95元。种小麦只能保本,如果是请人耕种,连本也保不住。三是村社干部协调无力,没有手段对撂荒的村民进行约束。(四)解决土地撂荒的途径按照市委李书记在市气象局现场办公会议对农口部门提出的要求,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撂荒现象。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恩阳镇新寺村建设一个农业机械化示范村,寻找解决农村耕地撂荒的问题,探索丘陵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路子。农机化示范村以大力推广小型实用型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农机化示范村三年目标:1、每个社购置3台耕耘机,基本实现“铁牛”代替耕牛;2、配置一台小型插秧机,使水源条件好的田块基本实现机械化插秧。植保、脱粒、机收实现半机械化作业,农副产品加工、抽水、农用运输实现机械化作业。今年的目标:每个社配第2页共6页置一台耕耘机,一台步进式小型插秧机,建设一处提灌站。我们对用机械化作业种一亩水稻核算,每亩只需成本585元,主要是减少人工作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