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作用。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装备,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供给、保证农业稳步发展起了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文章论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探讨了今后中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1)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初期,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8.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一百多台,农业用载重汽车、联合收割机这些大型的农用机械就更少了,几乎为零。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很低,综合统计甚至不足百分之一。现建国近七十年,经过举国上下不遗余力的改革和发展,国家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空前提高,农业机械的实际保有量大幅上升,相比较建国初期,增量至少千倍,有些常用种类的生产机械增量达万倍之多。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生产,更加进一步面向各类经济作物;从单一的种植业模式发展出系统的农业产品加工业、副业、养殖水产业等等;耕作方式也从简单粗放的大田农业转为操作高效、管理便捷的设施农业,不仅着眼于生产过程本身,更注重培养产前+产后的链条。以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大豆和玉米等的生产为例,都已实现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其中小麦生产更是一马当先,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4%和72.8%)。(2)农机产品多样化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国家本着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推行和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陆续出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产业政策,使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状态,增加了很多经济作物和蔬菜、果类产品的种植面积。从发展农业机械的角度,传统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增速必然减缓,而新兴农业产业布局所需求的经济作物机械必然增加。第1页共4页随着近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设施农业的装备及节水效能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一批示范项目,因其卓越的性能表现,带动了此类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所以农业机械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也在不断更新和提升,产品拥有越来越大的附加值空间。(3)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户作业模式相对封闭,家家户户耕种规模都不大,很少有人在这种状况下去特意购买农机,因为不必要,且经济上不划算。这就引出了一个课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真正开始向市场化、社会化迈进,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国性跨区域小麦机收割说起。跨区机收的开展,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1个多月,这样一来,小麦收割效率上来了,联合收割机利用率提高了。这一措施让许多农民实现了小麦收割机械化操作的愿望,农业机械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体现,同时,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也因此大幅增加。此举带动其他农业产业作业方式朝着集中的机械化生产推进。此后,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农业机械要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的创新,无论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还是新兴的农业产业。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看,传统农机功不可没。农业耕作由于其作业区域的广泛性和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作业时段集中,作业量大,百年来传统的农业机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发挥着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同时,老式机器也在技术层面不断大胆地变革和创新,力求适应新的农艺要求,匹配生产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机械的装备技术,跟随国家的产业战略,进一步融合高科技成果,获得全面发展,在电力电子、信息联动和微控技术的主导下,向着智能型、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国家倡导的各种跨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主导型农业产业化开发进程,帮助一大批新技术成果运用于农业机械装备,这些改变很好地适应了重质量、降成本、提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需要,一方面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一方面便捷了劳动者的生产操作,改善劳动环境,增加生产过程的安全保障。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