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摘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内容,更是体现新农村“新”的主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然而,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中,过度的破坏环境与生态资源。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论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引言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所有活动与自然具有密切联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持续增加,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开发活动不断增加,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出现矛盾。自新农村建设被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显著的增长,我国综合实力也明显得到提升。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各种生态资源枯竭、水污染等问题突显,对农村人们生活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升到我国战略层面上。可见,研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1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1.1相对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性、相对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当于各自参考值而言的,而参考值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这个参考值会随着时空变化的发展目标而变化,因此,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空间、时间具有不同的理解。可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对的。1.2均衡性根据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这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与认识,不应该片面的对某一个观点进行过分强调,忽视其他观点的价值与意义,应在不同观点基础第1页共4页上听取其中的价值,进而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事实上,只有深入研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特性,实现两者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1.3约束性农业经济过程一定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要想实现两者协调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这样农业经济发展就不应该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生态资源出现枯竭、水污染现象,大都是农业经济发展形成的,是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造成的。从生态学视角来看,自然形态具有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会实现两者协同发展。2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2.1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为我国生活、生产提供丰富的物质,自然生活是任何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任何产品的必要材料。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将其看成游离于正常经济生活之外的活动,生态资源保护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们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生产模式,改变以往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生产污染形式,能够进一步解决农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农业经济生产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2.2美化农村环境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为经济、社会、政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够在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美化环境,为农村人们提供生态环境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更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存空间。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农村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会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人们轻松、快乐的生活,消除人们压抑、沉闷的心情;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污染因子,能够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因素,进而实现新农村构建。2.3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良好自然环境意味着干净的水、清第2页共4页新的空气、没受污染的土壤等,而这些是农业经济生成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为了协调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