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供给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有效的政策供给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系统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供给所面临的四大问题,并分析了出现政策供给问题的四大客观原因。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政策供给的对策,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支持、加强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不同环节分工协作、加强农业创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等。[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供给;成因;对策一、引言我国已逐步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农业科技创新正经历广泛、深刻的变革,同时全球也正孕育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创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近年来,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科技创新,同时也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等政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可见国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是大势所趋,甚至大有可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活动,主要环节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这里各个环节虽然侧重点不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也存在较大区别,但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是同等的,必须做到相互联系和协调[1]。为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国家应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但目前我国在农业科创政策供给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措施面临的问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获取的政策支持,与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导向存在较大关联。相比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第1页共7页政策支持仍然存在较大问题。1.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不同环节的投入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的投入明显偏低。自“十一五”以来,我国就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2006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在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支出总体增长的前提下,即便农业基础研究、试验、应用研究等支出水平也有所增加,但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不同环节的科研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较明显。根据《中国科技年鉴》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试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比例大约为0.5∶8.5∶1,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试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比例为1∶1∶3左右。可见,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够优化,农业基础研究投入尤为薄弱。根据20XX年和20XX年两年我国国家级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新增项目的统计数据,在获得国家资助额所有312个项目里,农、林类的项目仅有27个,只占8.65%,而且农、林类项目的经费支出仅仅为25.35亿元,占两年科研总经费的比重仅为8%左右。同样,在20XX年和20XX年两年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与农业相关的项目仅有4942个,占两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比重仅为6.36%,而且涉农项目的科研经费支出仅为26.73亿元,占两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经费支出的比重仅为5%左右。2.尚未形成一套有效、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机制。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技计划都是采取竞争性投入机制,而且习惯每5年左右为一个计划周期,像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这三大国家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周期就为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持周期则为4-5年。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也是如此,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5年左右以后,必须重新参与竞争,从而由国家政府决定是否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根据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如果没有10年以上的时间,是基本难以有成果的。所以如果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先前没有10年的研究基础是基本无法实现的。第2页共7页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竞争性资金资助模式下,资金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