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经济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有: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1979a,1980)、战略贸易理论(Brander & Krugman,1983)、新经济地理(Krugman,1991a)、金融危机理论(Krugman,1979b)、汇率动态变化(Krugman,1991b)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Krugman,1988)等,其中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自然延伸。克鲁格曼获奖的最主要原因是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在克鲁格曼的所有理论贡献中,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影响最大,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侧重对此进行述评。我们希望通过对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介绍,梳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与当代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近三十年来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克鲁格曼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李嘉图 比 较 优 势 理论假 设 有两 种 产品 和一种 要素 (劳 动),将国际贸易的根 本原因归 结 为技 术 的差 异 。赫 克歇 尔和俄 林 (HO 模型 )把 要素 禀 赋看 成 国际贸易的基础,其理论本质 也是比 较 优 势 ,只 不 过比 较 优 势 的基础是要素 禀 赋 差 异 而非 技 术 差 异 。该 模型 假 设 一国利 用 两 种 要素 生产两 种 产品 ,不 存 在要素 密 集 度逆 转 ,而且 市 场 完 全 竞争、同类 产品 同质 和规 模报酬不变。在这些前提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所以贸易主要应该在存在一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之间发生,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但该理论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反差,“二战”后,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贸易,而不是发生在有着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大量的贸易是发生在同一行业和同类产品(如汽车,计算机等)之间,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交换。理论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不一致。对此,Helpman & Kru gman 在《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1985)中指出了传统贸易理论遇到的四种困境:(1)不能解释现有的贸易量;(2)不能解释现有的贸易构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