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与策略农业现代化内涵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农民收入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1.1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寨,发展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1.2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1.3市场手段经营农业。依据市场化原则,健全“统分”结合的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1.4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1.5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具备现代化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懂管理会经营。1.6农业生产产业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1.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坚持生态良性循环和高品质发展,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农第1页共8页业生产资源持续利用。2目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安徽的情况说明)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大机械生产。鉴于中国农田的分散性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使用权,很难实行大机械生产。实现机械化大生产的困难在于:农村人多地少,改变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大农庄后,无地农民如何安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哪里去。城市。似乎鸿沟重重。不管是制度上,还是现有城乡二元的结构上,乃至城市的承受力(软件:就业安置、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双方的心理观念上;硬件:基础建设,住房,医疗等供给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国家在努力城市化,但毕竟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并且这还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问题,更是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若不能有效解决无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化就失去了意义。2.2城市化程度滞后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按2003年XX省从业人员总数3544.9万人计算,不考虑新增加的劳动力,要使全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到3o%,则第一产业劳动力要减少到1063.5万人。而XX省目前农业从业人员为1860.6万人,即XX省近年要从农业中转移剩余劳动力约800万人。目前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5亿到2亿,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农业二、三产业所无法消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难其实就是中国城市化的困难。因为解决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安排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即便大农场模式中农民可以以股东身份参与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出路,但现实是基数的过于庞大决定了不可能吸收大部分农民参与其中,若大量参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效益则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现代化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的大锅饭1。2.3农业基础薄弱限制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条件还不稳定,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第2页共8页灾能力相对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仅以XX省水利设施为例。安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是2o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标准低,年久失修,设施不配套。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水库4797座,其中病险水库占到三分之一,现有水利设施已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旱涝保收面积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