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创建途径选择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XX市地处国家粮食产业工程规划的优质粮食产业带,是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水稻生产基地,也是XX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形成了黄河滩区奶牛养殖、京广铁路沿线生猪、蛋鸡养殖以及长垣驴养殖等特色养殖业。在农业产品产量、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污染对农业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因此,构建XX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是发展精品农业,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1XX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精品农业比重不高近年来,XX市在粮食产量逐年提升的同时,化肥、农药和水消耗较高(化肥消耗量571.0kg/hm2),远高于国内先进水平。“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总面积达14.7万hm2,在XX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XX市畜牧业发展迅速,养殖业增幅在全省前列,目前养殖小区总数达到330个,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21900多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11.7×106kg、315.3×106kg和227.8×106kg,分别占全省肉、蛋、奶总产的5.6%、9.1%和9.1%,但规模化养殖场数量较低,农户散养依然偏高,散养比重高达65.0%,走的是“初级农产品转化成食、粮、畜、禽”后再加工的路子,虽然给当地畜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与人争粮”的局面。1.2资源利用率较低小麦、玉米、水稻是XX市的三大优势粮食作物,20XX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9.7万hm2,粮食总产量374.9×104kg,第1页共8页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达450.0×104kg。虽然通过青贮氨化、食用菌培植、沤肥、还田等措施,使秸秆部分实现了资源化,但大部分秸秆为初级利用,饲料化、原料化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比重低,不足秸秆总量的10.0%,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基本未建设合理的废水处理设施,只有小部分进行了产沼气、灌溉等简单处理,处理率不足20.0%。养殖业粪便缺乏标准化的处理设施,利用层次较低,大多为露天堆放、自然晾晒后低价出售。资源化利用层次不高,给周边空气环境、区域环境带来不良影响。1.3农业产业体系缺乏有效耦合农业产业体系是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2]。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3]。其中,畜牧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上一个环节的废料转换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在循环过程中,多重加工增值,减少排污。但是XX市的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种植业、畜牧业和加工业之间缺乏有效耦合,导致能源和物料的流动成本增加。2XX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2.1构建的基本理念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4]。在农业领域推行循环经济,不仅是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需要,也是农业生产本身的需要[5]。因此,结合XX市农业发展现状,在推进XX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上着重体现以下理念:2.1.1反馈式资源利用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项流动,转变为“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6]。使XX市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在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大众消费绿色化,提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图1)。第2页共8页2.1.2多样性发展模式根据新乡各县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如XX县区适宜种植金银花、XX县区适宜种植水稻等,充分吸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