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东濠涌的调查报告 城规081班 陈思敏 25号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港口,又倚靠母亲河珠江,水,已经成为了广州的城市命脉,第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也确定将在位于珠江的海心沙岛举行,依水而建,与水相依,广州与水之间,浓情蜜意。 城市人对水环境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观念或文明程度,如开启阅读城市的一把钥匙。位于河网密布的珠三角区域,交织的河仿若城市经脉一般盘活了整座广州城,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说明了一切。 从 2009年初开始,广州市就全力推进大型治水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广州“水城”印象。 在此次治水范畴的121条河涌中,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从北到南全长约 3000米,穿过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三条中心城区主干道直入珠江,是此次广州治水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门 ,也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东濠涌的整治,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唤起人们对老广州的“水城记忆”。 一、东濠涌的历史 东濠涌在明代以前是文溪的一条支流,北接云山,南连珠水,明代成化年间开凿为护城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广州目前唯一按原貌保留的一条旧城护城河,也是广州现存唯一一条贯穿市中心的河涌。东濠涌源自白云山长腰岭之西,经鹿名岗,向西南流下至塘村,到小北门绕蚧山转东,向南流过造币厂前,经大东门、小东门、竺横沙达逐渐,全长 70000米,水源浩大,为市区各濠之首,负担着保卫城池及城内的排水、航运功能,又因其水质良好,东濠涌又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随着城墙的拆除和城市的发展,东濠涌的护城功能已不复存在,但仍承担着排水泄洪的功能。 东濠内涌是广州重要泄洪口。 《养成古钞省会城郭图说》中就提到:“古渠有六,贯穿内城,可通舟楫。使渠通于濠,濠通于江海,城中无水患,实会之水利。” 东濠涌曾与广州城建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即文溪改道。据史料记载,原文溪河谷地带水源丰富,但为低地,春夏雨水盛时,易为水患。而此次工程之所以在广州城建史上堪称一件大事,是因为文溪改道后不再穿城而过,因此改变了广州城市的部分水道结构,减轻了老城北城区一带的水患。而原流经城内的文溪河道因水源被截流而水量减少,且随着城中人口增多而水道渐窄,以致最后淤断成陆。而文溪改道后的东濠涌,则变得长达 5公里,水源之富曾为全城之冠。 东濠涌还曾见证了广州壮烈的抗洪史。 2 据了解,在东濠涌成为护城河后,下游两岸民居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