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 292 年-前 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注释】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居:停留。及:待,等到。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于:介词,当“向"讲。【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三、问题归纳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四、课文主题《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收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二、课文精讲原文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1),常一人/居(2)外。及(3)/其家穿(4)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5)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6),闻之/于宋君(7)。宋君/令(8)人问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