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三 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心理 和生理健康 在道路运输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关系着道路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的安全和效率,遵循“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良好心理习惯、饮食规律、睡眠充足、加强锻炼、定期体检”七大原则,可确保行车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模块一 驾驶员心理健康与行车安全 在道路运输过程中,驾驶员往往更关注驾驶技术的提高和对交通规则的遵守,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对安全行车的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技术因素,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对安全行车的影响更明显。心理健康的驾驶员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驾驶操作规范、运行平稳,面对紧急情况不慌不乱;心理不健康的驾驶员易情绪异常、注意力分散,驾驶操作不规范、不安全。 对驾驶员安全行车产生影响的主要心理因素包括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性格、情绪(心境)、心理应激反应和注意力等。 一 、驾驶习惯与安全驾驶 每个人自己的行为习惯,驾驶员在学习驾驶、熟练掌握驾驶技能、从事道路运输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驾驶习惯。驾驶习惯不同于一般的驾驶行为,是固化的行为模式,是重要的心理特征。 良好的驾驶习惯表现为:每天出车前按部就班做好安全检查;起步前系好安全带;行车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按照交通规则、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引导安全、文明驾驶;根据交通情况变化随时准备制动,遇到紧急、危险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避免事故的有效措施。 驾驶习惯的形成见图3-1-1。 二、性格与安全驾驶 性格是指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的心理特征,如坚毅果断、认真细致、粗暴蛮横、胆小懦弱等。有些性格特征在工作、生活中表现比较突出,占主导地位,便成为一个人被社会公认的性格。 性格与安全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理智、原则性强、行为谨慎的驾驶员往往遵纪守法,谨慎驾驶;情绪化、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概率较高。不同性格特征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见表3-1-1。 驾驶员要确保安全驾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性格中不利于行车的特征,努力进行自我调节。 三、 心理情绪与安全驾驶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发现:很对事故发生前的6h 内, 驾驶员的情绪、情感都发生过剧烈的变化,出现过兴奋、欣喜、得意等积极亢奋情绪,或生气、烦躁、郁闷、恐惧等消极低沉情绪。无论是积极亢奋情绪,还是消极低沉情绪,都会影响行车安全。情绪对安全驾驶的影响见图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