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式空气调节机》GB/T17758-1999 标准已经于2007 年进行了修订并报批,即将出台。影响风冷型单元式空调机APF 性能评价指标的因素除空调自身性能参数外,还包括“建筑负荷线”和“空调的使用小时数分布”两个因素。依据中国国情,我们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为GB/T17758-1999 标准修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变速、变容量制冷空调设备逐渐成为行业的研究与发展重点,变速、变容量单元式空气调节机(以下简称单元式空调)在中国制冷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 1999 年制定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GB/T17758-1999 标准尚未考虑该类产品。为推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实现中国标准迈向国际先进行列,并与国际接轨,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对GB/T17758-1999 进行了修订(修订标准已经报批),其重要变化之一是用季节能效指标(单冷型用季节能效比 SEER,热泵型用全年能源消耗效率 APF)代替原标准中的名义制冷或名义制热工况的性能指标(EER 或 COP),更为客观地描述风冷型单元式空调的性能。 从 SEER、APF 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采用季节能效指标来评价单元式空调的性能时,必须明确三个问题:(1)定义建筑负荷线;(2)定义使用空调的小时数分布;(3)研究制冷与制热时空调的性能曲线及其测试方法。其中,问题(3)是全世界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而问题(1)与问题(2)则与空调的应用地域、建筑围护结构、空调使用习惯、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在制定标准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数据或曲线。本文针对计算风冷型单元式空调全年能源消耗效率 APF(对于单冷型空调而言,则采用SEER)所需的建筑冷热负荷线、制冷与制热季节及其各温度(外温)下的使用小时数进行研究,为中国国家标准《单元式空气调节机》GB/T17758-1999 的修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筑负荷线的确定方法 借鉴现有国内外标准对制冷与制热负荷线的定义方法,负荷线采用直线,即在平均室内发热量条件下,室内的制冷和制热负荷均只取决于室外环境温度,因此必须给定负荷线上的两个点才能确定出负荷线。 1.制冷负荷线 制冷负荷线的负荷点:当室外温度为 35℃,室内温度为 27℃时,房间的制冷负荷 BLc(35)与单元式空调的名义制冷量(Φcr)相同。 制冷负荷线的零负荷点:根据典型地区(如南京)典型建筑需要供冷的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