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单片机的串口,是个全双工的串口,发送数据的同时,还可以接收数据。 当串行发送完毕后,将在标志位 TI 置 1,同样,当收到了数据后,也会在 RI 置 1。 无论 RI 或 TI 出现了 1,只要串口中断处于开放状态,单片机都会进入串口中断处理程序。 在中断程序中,要区分出来究竟是发送引起的中断,还是接收引起的中断,然后分别进行处理。 看到过一些书籍和文章,在串口收、发数据的处理方法上,很多人都有不妥之处。 接收数据时,基本上都是使用“中断方式”,这是正确合理的。 即:每当收到一个新数据,就在中断函数中,把 RI 清零,并用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收到了新数据。 发送数据时,很多的程序都是使用的“查询方式”,就是执行 w hile(TI ==0); 这样的语句来等待发送完毕。 这时,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带来问题。 看了一些网友编写的程序,发现有如下几条容易出错: 1.有人在发送数据之前,先关闭了串口中断!等待发送完毕后,再打开串口中断。 这样,在发送数据的等待期间内,如果收到了数据,将不能进入中断函数,也就不会保存的这个新收到的数据。 这种处理方法,就会遗漏收到的数据。 2.有人在发送数据之前,并没有关闭串口中断,当 TI = 1 时,是可以进入中断程序的。 但是,却在中断函数中,将 TI 清零! 这样,在主函数中的w hile(TI ==0);,将永远等不到发送结束的标志。 3.还有人在中断程序中,并没有区分中断的来源,反而让发送引起的中断,执行了接收中断的程序。 对此,做而论道发表自己常用的方法: 接收数据时,使用“中断方式”,清除 RI 后,用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收到新数据。 发送数据时,也用“中断方式”,清除 TI 后,用另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数据发送完毕。 这样一来,收、发两者基本一致,编写程序也很规范、易懂。 更重要的是,主函数中,不用在那儿死等发送完毕,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查看其它的标志。 实例: 求一个PC 与单片机串口通信的程序,要求如下: 1、如果在电脑上发送以$开始的字符串,则将整个字符串原样返回(字符串长度不是固定的)。 2、如果接收到 1,则将 P10 置高电平,接收到 0,P10 置低电平。(用来控制一个LED) 单片机是 STC89C52RC/晶振 11.0592/波特率要求是 9600 或 4800。谢谢! 问题补充:可能会将【$ABCD,123456,987654ccc,aasdasd,aaaa,sssd,4D】这样的字符串(字符串长度约为 50-150 个字符)传送给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