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草原建设和草原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促进草原区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矛盾中,探寻解决草原退化困境难题的出路和途径,把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关系我国草原区的经济和生活、食物安全、边疆和谐稳定的重要研究和实践命题。本文旨在分析退化草原面临的困境、当前采取的主要解困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在把握区域特色、因地制宜、科学分区、优化模式的原则下,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促使退化草原解脱困境的有效途径。 1 草原退化困境及解困措施分析 1 .1 草原变迁与退化困境 我国草原总面积近4 亿公顷,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草原面积的 1 3 %,占国土面积的 4 1 .7 %。草原兼备生态、经济等多重功能,既是我国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又是农牧民发展畜牧业增收致富的基本生产资料,对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洪绂曾,2 0 0 5 )。 2 0 世纪后半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草原由自我封闭、自我维持、自我调节、低效粗放的游牧经济系统,转变为开放的生态经济系统。随着家畜数量的大量增长(如锡林郭勒草原的家畜由5 0 年代初的 1 1 0 万头只到2 0 0 0 年增长到1 6 0 0 万头只),农区人口的不断迁入,使较大范围的草原被开垦以至撂荒,天然草原可放牧面积不断受到挤压,草原退化问题造成困境。 建国以来,我国草原畜牧业从游牧方式经定居游牧发展到定居划区轮牧方式。6 0 -7 0 年代推行“以粮为纲”政策,大面积垦草种粮,造成大面积草原风蚀沙化。8 0 年代推行牲畜承包责任制,9 0 年代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固化了草原分户管理的经营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压力不断加强、畜牧业养殖数量的发展以及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滥垦、乱采滥挖等,使得草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草原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草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负担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成为我国 2 1 世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草原退化加剧草原环境的不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草原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张新时,2 0 0 5 )。 2 0 世纪末国家开始重视草原生态,实施了诸多的草原保护与植被重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