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 1 泡沫的产生、性质及变化 形成条件: 气-液两相共存; 表面张力大的物质存在; 发酵过程中泡沫有两种类型: ❖ 一种是发酵液液面上的泡沫,气相所占的比例特别大,与液体有较明显的界限,如发酵前期的泡沫; ❖ 另一种是发酵液中的泡沫,又称流态泡沫(fluid foam),分散在发酵液中,比较稳定,与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 实质:气溶胶构成的胶体系统,其分散相是空气和代谢气,连续相是发酵液,泡沫间隔着一层液膜而被彼此分开不相连通。 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总是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变化。起泡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如下: △G=γ△A △G——自由能的变化 △A— — 表面积的变化 γ— — 比表面能 起泡时,液体表面积增加,△A 为正值,因而△G 为正值,也就是说,起泡过程不是自发过程。另一方面,泡沫的气液界面非常大。 例如:半径 1cm 厚 0.001cm 的一个气泡,内外两面的气液界面达 25cm2;可是,当其破灭为一个液滴后,表面积只有0.2cm2,相差上百倍。 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中,自由能减小的数值很大。因此泡沫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终归会变成具有较小表面积的无泡状态。 发酵过程泡沫产生的原因 (1)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 发酵前期培养基成分丰富,易起泡。 采用较小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再逐步加大。 也可在基础料中加入消泡剂。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 前期培养基营养丰富粘度大,产泡沫多而持久。 例:在50L 罐中投料 10L,成分为淀粉水解糖、豆饼水解液、玉米浆等,搅拌 900 rpm,通气,泡沫生成量为培养基的2 倍。如培养基适当稀一些,接种量大一些,生长速度快些,前期就容易搅拌开。 (3)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 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菌种生长慢的可以加大接种量 (4)灭菌质量 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被破坏,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种子菌丝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加消泡剂也无效。 泡沫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几种规律: ❖ 整个发酵过程中,泡沫保持恒定的水平; ❖ 发酵早期,起泡后稳定地下降,以后保持恒定; ❖ 发酵前期,泡沫稍微降低后又开始回升; ❖ 发酵开始起泡能力低,以后上升; 泡沫体系的三阶段变化 (1 )气泡大小分布的变化 液膜包裹的一个气泡,就像一个吹鼓了的气球。由于气球膜有收缩力,所以气球中压力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