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颜面部 颌面部(面上,面中,面下)颅面部区域划分 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颈,牙根组成; 牙的组织结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软组织牙髓组成; 牙周组织结构: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眼,上颌,下颌) 运动神经:面神经 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第三章 口腔卫生的主要措施:漱口 刷牙 清洁牙间隙 牙龈按摩 龈上根治术 刷牙 意义:刷牙是应用最广泛的保持口腔清洁的方法,它能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软垢和部分牙面上的菌斑,还能按摩牙龈,从而减少口腔环境中致病因素,增强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少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常用方法:竖刷法和横颤竖向移动法;刷牙注意事项(三三三一):333 制,早中晚3 次、每次3 分钟、3 个牙面(唇颊、腭舌及牙合he 面)。竖直转动法每次转动距离±1m m 。 口腔健康的标准: “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1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2 纠正不良习惯 3 消除影响口腔卫生的不利因素 4 合理营养 5 改善劳动环境 常见的口腔不良习惯:适当喂奶法;单侧咀嚼;口呼吸;吮唇、咬舌、咬颊;咬笔杆、咬筷子、吮指;长期一侧睡眠硬物作枕,睡前吃糖果饼干等 消除影响口腔卫生的不利因素: 牙面的窝沟,点隙,为龋病好发部位,应几时涂布窝沟封闭剂,预防龋病发生; 额外牙,阻生牙及错位牙等,可造成口腔错牙合畸形及其他病变,应根据情况予以拔出或矫正; 乳牙过早缺失所遗留的空隙,应及时作空隙维持器,保持其近,远中距离,以免引起领牙移位及相对牙过度伸长,造成恒牙错位萌生或阻生; 缺失牙应几时修复;口内残根残冠应及时拔除,以免形成慢性不良刺激。 第四章 龋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牙体硬组织疾病:龋齿 非龋性疾病(四环素牙,磨损,牙本质过敏,楔状缺损,牙隐裂) 龋病四联因素理论: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包括口腔致龋菌群作用(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蔗糖等适宜的细菌底物;敏感的宿主;在口腔滞留足够的时间。总结四点:细菌 食物(底物)宿主(唾液与牙) 时间(2.5-3 年). 龋病临床表现: 按进展速度:急性龋(湿性龋) 慢性龋(干性龋) 继发龋 按解剖部位:牙合面窝沟龋和平滑面龋 根面龋(老人) 线性釉质龋 按病变深度分类 浅龋 中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