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动词、形容词、名词 本课非常重要,考试占分较多。 一、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的词。 (一)动宾关系 动宾关系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有些和现代汉语相同,如受动关系;有些则比较特殊,如使动关系、为动关系等。 1.受动关系 受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是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例如: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 2.使动关系 使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语)„„”的含义。例如: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隐公元年》) 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在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和宾语构成使动关系,但总体来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常见。例如: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也可以和宾语构成使动关系,但在形式上与一般的受动关系没有区别,不同的只在于意义。因此,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需要我们在意义上加以辨别。例如: (8)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韩周。(《战国策?赵策》) (9)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例(8)句中的“朝”与“周”是受动关系,“周”是“朝”的对象;而例⑼中的“朝”与“秦楚”的关系则不同,“秦楚”不是“朝”的对象,而是“使楚来朝见”,在这里,“朝”是使动用法。 (10)韩厥梦子与谓已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例(10)中的“从”与“齐侯”是受动关系,“齐侯”是“从”的对象;而例⑾中的“从”与“百余骑”则构成使动关系,表示“使百余骑跟从”,“从”是使动用法。 此外,有时在使动关系的动宾结构中,宾语省略。对于这样的句子,理解和翻译时要加以注意。例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宋师不整,可败也。(《左传?庄公十年》) 3.为动关系 为动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的,动词对宾语具有“为(宾语)„„”的含义。例如: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左传?成公二年》) 4.其它动宾关系 除上述三种情况,古代汉语中还存在着其它类型的动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