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章 词 汇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 一、 文言文中的字和词 要想弄清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首先要必须分辨字和词这两个概念。 字和词不是同一个概念。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意单位,它以音为义的信号,音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口语的词。而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标词,从词那里承受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在现代汉语里,字和词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由三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而用七个字来书写。又例如:“固”是一个字,它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独立运用,因为它记录的只是一个单音节的语素,必须和另一个或一些语素结合成“固然”、“固定”、“固有”、“固体”、“坚持”、“顽固”、“依然固我”等词或成语后,才能独立运用。在这些情况下,一个字不等于一个词。现代汉语里双音词和多音词居多,字和词也就常常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因此,在读白话文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词看作语言的表音单位而把字仅仅看作语言的书写单位。 但是,在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书面作品文言文里,情况就不同了。文言词大多是音节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复句用十一个字记录,也就是由十一个词组成。“朝令夕改”,四个词构成一个短语,也就是由个四字记录。也就是说,在一般和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在单位上是统一的。而且,文言文用的书面语言,由于时过境迁,不会再同时以口语的形式出现,必须通过字的媒介,才能识词、析句、阅读篇章。因此,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它们所说的“词”,倒专指的是虚词。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字和词常常会不自觉地变成了同一个概念。 从个别的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称一个词为一个字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在讨论字与词的规律、研究字与词的诸多现象时,把字与词等同起义来,便会生出很多麻烦,是很不科学的。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不是同一个东西,除了它们彼此关系密切外,民还有着互不相同的发展规律。尽管汉字的造字初期是一词造一字,字词的对当关系非常整齐,然而到了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 异词同字现象如: ① 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甚倨。(《居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