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首饰详解 头面 大概首饰如同人的脸面,给人的外貌增加光彩,故名头面。头面一词在宋代已经出现,经营首饰的商铺就叫头面铺。这个称呼在传统戏剧中依然流行,如点翠头面、水钻头面等。 玉搔头 指妇女插髻的玉簪。据说汉武帝在宠爱的李夫人那儿时, 忽然头皮发痒,便拿起夫人头上的玉簪搔头。皇帝的任何举动都被认为是神圣的,于是嫔妃们都把玉簪叫做玉搔头。 玉燕 又称燕钗,是一种形似飞燕的玉制钗,为珍贵饰物。《洞 冥记》载:“神女留玉钗以赠(汉武)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既发匣,有玉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 丁香儿 指妇女佩带的耳坠。 跳脱 古称钏,指妇女佩带的臂环。 中国历史上首饰的发展与演变 发饰、耳饰、颈饰、臂饰、手饰等装饰品统称首饰。汉代曾将冠冕、镜梳、脂粉等都算作首饰,宋代又将首饰局限在“头面”的范围内;其定义或宽泛,或狭窄,均与现代习惯上所说的首饰不同。 原始社会 人们已经制作各种首饰装饰身体。如河北阳原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穿孔贝壳、钻孔石珠、鸵鸟蛋壳和鸟骨制作的扁珠,若乾扁珠的内孔和外缘相当光滑,说明曾长期佩带。至新石器时代,首饰的品种更为增加,束发的骨笄从黄河上游到长江下游的各遗址中均有出土,但以仰韶文化遗址中最为多见,仅西安半坡一处就出土了 7 0 0 多件。在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中,陶臂钏也大量出现。山东兖州王因墓地出土之人骨,有的双臂佩带十馀对陶钏。细骨珠穿成的串饰在首饰中也很突出。甘肃皋兰糜地岘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有一具人骨在颈部就绕了五圈骨珠,计 1 0 0 0 粒左右。陕西华县元君庙一幼女墓出土了骨珠1 1 4 7 颗。陕西临潼姜寨一少女墓出土了骨珠 8 7 2 1 颗。串珠多饰於颈部,但也有饰於腰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长江下游的大汶口、良渚文化遗址中,骨、陶首饰减少,石、玉首饰增加。特别是在良渚文化中,珠、管、坠、钏等玉饰的数量既多,制作亦精。江苏新沂花厅 1 6 号墓出土的玉串饰,由 2 枚琮形管、 2 枚冠状饰片、2 3 枚弹头形管、1 8 颗鼓形珠组成,洁白光润,极为工致。 商周 在中原地区的出土物中,首饰的种类不多,殷墟发现的首饰主要是笄,有骨笄、铜笄和玉笄,笄头上刻出鸟头或兽头。西周仍沿袭这一传统,1 9 5 5 ~1 9 5 7 年在陕西长安沣西曾出土了 7 0 0多件骨笄,有的骨笄上刻出重叠的鸟形,有的镶嵌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