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 一、被动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施受关系,即主语是受动者,是谓语发出动作的接受者。 二、两类被动句: (1)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形式标记,是被动句的胚胎。(汉语多此类句子:杯子打烂了,英译?be+broken+by me)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③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2)被动句,有形式标记。 三、古汉语常用形式标记:见、于、为、被 (一)、“见”字句(见,助动词,表被动,最早的被动句式,先秦时期) 1、SP(受事主语)+见+V 。 这是最古老的句式,甲骨文已经出现。如: ①今日王其步,见雨,无灾。(今日商王出行,被雨淋,无灾) 这种句式在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在使用。如: ①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2 ③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2、SP+见+V+于/於+OA(主动者)(用介词“于/於”引进主动者)如: ①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SP+见+V+O 如: ①后有渤海陈斐见授此郡,忧愁不乐。(太平广记) 4、主+见+V有两种句式: (1)受事主语+见+V (2)施事主语+见+V(见≈我) ①少加孤露,母兄见骄。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客气说法: ①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②张希祖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今天:请见谅、见怪、过蒙您见爱,实不敢当、不知有何见教?让您见笑了。 (二)、“于”字句(“于”介词,引进主动者,先秦时期) 1、SP+V+于+OA。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对比,常常用“于”字句,如: 3 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为”字句(由助动词—→介词,先秦——唐代) 1、SP+为+V,“为”是助动词 。常见动词有:戮、禽、虏、杀、笑等 。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为”与“见”相互呼应,并列,所以说此处的“见”和“为”字的功能是一样的。) 2、SP+为+OA+V,“为”是介词。用“为”引进主动者,这种句式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到战国晚期,已经成为“为”字句的主要句式。如: ①不为酒困。(论语) ②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3、SP+为+OA+之+V。这是一个过渡句式,“之”作用与“所”作用一样,起标志被动的作用。很快被“为+O+所+V”句式代替。如:①(文)种仰天叹曰:“吾悔不随范蠡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