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伪基本方法 作者 丁哲 近年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玉器市场需求空前高涨,导致大量伪古玉投入市场。这些伪古玉,尤其是高仿品,多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且不断革新技术,仿制水平很高,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鉴别技巧。我在古玉器鉴定辨伪上有一些想法与体会,就教于方家。 一、制作工艺 以制作工艺为着眼点辨别真伪,要掌握历代古玉的主要制作痕迹,诸如砣痕、线切割痕、钻孔(钻和管钻)、抛光、打磨等特点。从玉器的线条、镂空处、轮廓边角、钻孔内壁以及器物的背面(沙面)等部位进行观察对比,得以去伪存真。以砣痕为例,老砣工碾琢出的线条大多自然顺畅,呈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状。阴刻线条边沿两侧没有崩碴,槽底呈现出磨砂状。而现代伪古玉的阴刻线边沿两侧往往出现均匀崩碴,槽地干涩且有毛道。 二、造型气韵 现代伪古玉的造型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依据真品,照章仿制。此时需要辨伪者对考古出土或馆藏的标准器熟稔于心,但凡遇到与标准器造型近乎完全相同者,都要认真考察。因为找到与一件造型复杂、纹饰丰富的玉器完全相同玉器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其很可能就是参考真品依式琢成的山寨品。在文物市场上常能见到伪造的“三星塔拉玉龙”、“妇好墓玉跽坐人”、“陈国公主组玉佩”等家喻户晓的珍品。其二,为主观臆想伪造。这类仿品大多造型不伦不类、怪异奇特,纹饰堆砌混乱,丝毫不符合古人的审美观点。如市场上多见的所谓红山文化人兽合体玉器等皆为低劣的臆造品。这类仿品,有一定水平的辨伪者不难将之剔出。其三,是在照章仿制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在局部造型、纹饰上予以调整。这类仿品看似鉴别难度较大,实则不然。这些仿品制作时,大多是细心摹拟,比较拘谨且脱离古代玉器制作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作品造型呆滞,缺乏生气,难以捕捉到古玉固有的气韵和艺术风格,最多仅能达到形似而已。从造型为主要着眼点鉴别真、伪古玉,要以科学考古发掘品和馆藏器物为标准器,分析造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从气韵、审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对作品的造型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 三、玉料质地 和田玉是历代玉器制作最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其次还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水晶等。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出古玉在用料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玉料亦有老坑和新坑之分;新开采的玉料与古玉在质地上多有微妙的变化。所以玉料质地特征是鉴别的重要根据。 现代伪古玉制作多选用质量差、价格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