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基础指法 发布者: 西风阁主人 | 发布时间: 2012-3-19 12:35| 查看数: 340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賓雁衘蘆势 右手食指挑势 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以伸缩灵活为妙。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其抵送不灵。(顾梅羹《琴学备要》) 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 挑” 这一手势列为《太古遗音》中的:“ 宾雁衔芦势” 。原兴词曰“ 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要领:“ 挑” 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 挑” 时须微微借助腕力。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 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 (《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切不可将大指臵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臵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屈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曾讲过:“ 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弹出本音。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 唐代陈拙对“ 挑” 的解释说,“ 凡抹挑,以意见缓。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相比之下,“ 抹、挑” 要比“ 勾、剔” 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 孤鷔顾羣势 右手中指勾势 动作:“ 中指向身弹入曰“ 勾” 。中指屈曲根、中二节,竖直末节,用指头抵弦,半肉半甲勾入。古谱所谓“ 重抵轻出” ,就是说宜重下指,轻出弦。才得中和无偏重偏轻的弊病。所以也要纯用正锋。一至四弦,提腕下指,探指深取;五至七弦,低腕下指,插指浮取” (顾梅羹《琴学备要》)。勾时须用腕、肘之力引之,勾后手指落在次弦之上,不必离开。 手势:中指屈其根、中两节,竖直末节,食指提起微曲,而昂起首于最高处,大指侧伏于食指下,名指平直高于中指略低于食指,各指指缝不宜张开,禁指伸直而微翘。《太古遗音·手势图》将“ 勾” 十分传神的比作“ 孤鹜顾群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