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存在问题企业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工商机关按照国务院改革精神,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主体登记效率,成为了此次改革的排头兵。在商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机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诸多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搞好企业监管工作是市场监管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XX县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自20XX年“三合一”机构改革以来,经股室业务调整,通过设立行政审批股,实现了登记与监管的职能分离。经过近半年的工作,现将我县企业监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准入监管分离,监管责任到人改革之后的XX县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股负责行政审批环节,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由企业监管股与四个所全面负责。通过划片,责任到人,使所有企业都能落实到监管网格中,为企业监管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二、建立监管档案,掌握企业动态四个基层所在接收企业监管工作后,对辖区内企业进行了摸底,逐户建立监管档案。按照20XX国发【62】号文件《关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精神,根据所属企业的行业属性及行政许可情况确定其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权责法定、依法行政,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开展监管工作,厘清了市场监管部门在查无照工作中的任务。三、加强年报宣传,逐步提高年报率20XX年初,我局在接到市局关于开展20XX年度年报工作的通知后,印制宣传彩页20000份,大型公告30份,通过政务大厅窗口发放,街头张贴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还通过XX县区电视台播放年报通知近两个月,截止目前,共年报563户,比去年同期年报数提高了130余户。四、强化信用监管,规范市场主体通过对20XX年度已列入异常名录的管理及20XX年度的即第1页共3页时信息抽查工作,我局从三大方面对企业信用公示情况进行了监管。一是通过移出异常对其经营场所(住所)真实性,对其资产负债情况,损益情况进行,股权变更、股东出资等即时信息公示情况,年报等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核实;二是通过委托XX县区欣源会计事务所对异常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三是通过在全县开展规范实际与登记不符市场主体专项整治,通过实地检查与邮寄送达等方式,对全县企业开展清理,对经邮寄无法联系的企业或经核查已停止经营的主体列入异常或劝其依法注销,挤净了统计过程中的水份,以便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现阶段的企业监管工作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1、认识有偏差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并非企业监管的全部,还包括“查无照”、“企业违法查处”等企业监管其他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实施以来,不少工商干部认为搞好信用信息工作就搞好了企业监管,对其他方面的企业监管工作不够重视。同时,不少同志认为企业监管只能通过抽查方式进行,却忽视了《无照查处取缔办法》、《公司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对于企业行为的规范监管作用。2、宣传不到位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开展近三年了,以XX县区20XX年度信用信息公示为例,全县共有在业各类主体6525户,20XX年度个体未年报户为166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未年报户为718户,企业未年报户为392户,年报率仅为57.4%。造成年报率低的一大原因为宣传不到位。一方面,近两年来,县级以下工商机构都处在改革时期,队伍工作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宣传局限于报刊、电视、短信等传统的方式,没有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应运到宣传中;第三,系统反映的在业主体并不等于实际在业的主体数,我县现有主体6525户,而实际经营的主体只有4500多户,存在大量已停止经营,但未依法履行注销程序的主体,而这部分主体成了年报的基数,影响了年报率。3、抽查走形式第2页共3页按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信息公示的相关行政法规,抽查并非局限于通过工商综合业务系统看一下企业是否年报,是否及时公示限时信息。更应该在抽查过程中、移出异常名录过程通过实地核查,对其公示的经营场所(住所)、实际经营情况、公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质性核查。同时,在执法人员无法对财务真实性作出检查结论时,应当委托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财务公示情况进行审计,避免出现因企业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