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商品与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的形式:物物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发达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环节: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 商品流通过程的制约因素:自然性制约因素(主要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经济性制约因素:商品差价的制约、商品供求状况的制约、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制约。制度性制约因素。 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作用:流通过程对生产的作用。1、流通过生产的重要反作用。专业化生产越发展,分工越细,生产对流通的依赖性就越大。2、流通的规模、速度对生产的制约作用。首先,流通的规模影响生产的规模;流通的速度影响生产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3、流通的状况影响生产工艺的经济效益。4、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 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2调节商品流通。3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4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 供求规律:商品供给,由于商品供给总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供给,并且,由于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是有与之对应的具体供给量。影响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2生产技术的变化。 3生产要素的价格。4其他商品的价格。5政府的产业政策。6企业的预期。 供求规律: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商品供求矛盾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形态和三种表现形式。1供求平衡形态。与此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是在既定价格水平上,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相一致,即达到均衡状态。2供求不平衡形态。它又表现为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两种形式。价格调节供求,以恢复均衡状态。 供求规律的作用: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2支配着商品的流量和构成。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竞争规律: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作用:1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素质。2促使市场活跃与繁荣。3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 竞争的基本准则:1公平平等、2独立自主、3选择自由、4效益优先。 自愿让渡规律: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交为原则实现自主的商品交换。 客观基础和重要任务:1以不同的所有者为基础。2以平等互利为条件。3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自愿让渡的核心是通过...